談到肇慶,不得不提到肇慶著名的特產——蒸粽子,肇慶人一般簡稱蒸粽子。蒸粽子香氣濃郁,入口溶解甘香,冬葉糯米綠豆,清熱解毒。蒸有清熱解毒的功效。包蒸,寄托著人們對鐵面無私包青天的永恒感受。千百年過去了,盡管傳說不同,但包蒸的習俗仍延續至今。
曾經是貢品。
《南史》記載了南北朝齊明帝吃的有趣事情:太宮進入御食。還有蒸粽子,帝十字畫,說:‘可片斷,余充晚食’。這說明蒸包當時已經成為貢品和御食,皇帝對它的愛和珍惜也說明蒸包當時相當珍貴。
巨型最引人注目。
人人都喜歡大份額的東西,粽子也不例外,肇慶裹蒸粽子個子大,有茶點王之稱,小編最喜歡。
肇慶蒸粽子是由糯米、綠豆、肥豬肉、適量精鹽、曲酒、花生油、白芝麻、五香粉等組成。
第二,制作工藝。
純手工制作,制作容器多為漏斗形竹木器具,傳統上采用頂大竹帽。將幾片冬葉依次鋪在帽子中間,按10:6:4的比例先后加入糯米、綠豆和肥豬肉,按冬葉包糯米、糯米包綠豆、綠豆包肥豬肉的順序包裹,然后在頂部蓋上一兩片冬葉,再用水生植物或席草包裹。放入大鍋,用柴火煮沸,邊煮邊加水,時間超過10小時,直至糯米、綠豆、豬肉融化混合,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。
糯米醇厚,清熱解毒。
火候強烈,時間充足,冬葉、糯米、綠豆、豬肉四種材料水乳融合,表現出香糯醇厚、清熱解毒的本質。糯米:補中益氣,補腦健腎綠豆:清熱解毒,益元氣,調節五臟,潤膚美容冬葉:清心潤肺。
類似包公鐵拳。
傳說中的粽子與紀念屈原有關,蒸粽子的起源是為了紀念包公。有人說包拯在端州(今肇慶)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鐵面無私,做了許多好事,因業績突出,被調到北京。在即將離開端州的時候,當地人對包拯充滿了懷念。家中最珍貴的糧食——糯米、綠豆,節日期間可以吃到的豬肉,做出形似鐵拳的食物,讓包拯在路上食用。它是包裹蒸汽,是包裹公共鐵拳的象征。
冬葉:蒸粽子外的美味。
肇慶裹蒸粽的獨特特點是用大冬葉包裹,冬葉不僅清香,而且保鮮。冬葉性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降火的作用。鮮蒸粽子,長時間煮熟的冬葉變成深綠色,糯米表面吸收冬葉的葉綠素,呈透明淡綠色,冬葉與糯米、綠豆混合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,其香味甘甜,口感柔軟,吃后齒頰留香,到肇慶的客人,總會買些包蒸粽子回家。
冬葉不僅僅局限于包粽子:把新鮮的冬葉煮軟,先鋪芋頭或綠豆蓉,再鋪腌過的五花肉,再鋪芋頭,再像卷壽司一樣卷起來,用咸水草扎,再蒸,隔夜再加熱食用,那味道比包蒸要好得多;也可以卷一段肉排,放入溫油中慢慢泡熟,再放入沙鍋,再加熱食用,比現在流行的草扎骨等味道要好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