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蒸粽子怎么做?
正宗傳統肇慶蒸粽的主要原料是糯米、綠豆、肥豬肉,比例為10:6:4。用冬葉包裹,用尖竹帽包裹模具,按冬葉包裹糯米、糯米包裹綠豆、綠豆包裹肥豬肉的順序包裹,最后用水生植物或席草包裹。每個都是枕頭形或埃及金字塔形,重量約為一公斤。
冬葉包糯米,糯米包綠豆,綠豆包肥豬肉。
傳統的蒸粽器具是大鐵桶,在煮之前用黃泥涂在外壁上,可以防止熏黑鐵桶。將包裹好的蒸粽子一層一層地放入桶中,加入清水,用大火煮沸。煮沸過程中,桶中的熱水會溢出蒸發,需要不斷補充熱水,以水面覆蓋頂部的蒸粽子為標準。經過八到十個小時的連續柴火煮沸,冬葉中的糯米、綠豆和肥豬肉會相互融合,混合在一起。這樣,色、香、味俱全的肇慶蒸粽子就可以上桌了。
肇慶居民正在煮蒸粽子。
煮餃子的過程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年末狂歡。因為院子里的每個人都在同一天包餃子,晚上煮餃子,那時候已經放假了,不用早睡。一年只有一次通宵,可以用冬葉的莖柄當劍耍,用刀切幾個小口玩嗒嗒,可以和朋友一起看爐火,也可以到處嘗試子的美味,吃喝玩樂。
制作香味濃郁的正宗包蒸粽選料非常重要,糯米、綠豆都是當年產的,糯米淘洗后浸泡,綠豆去豆衣,對半磨,篩去癟豆;做餡的豬肉以肥瘦相間又偏肥的五花肉為主,洗凈瀝干后,用適量精鹽、曲酒、花生油、白芝麻、五香粉等腌制一晚。
冬葉是肇慶裹蒸粽的獨特材料,屬涼性陰生植物,富含葉綠素,生長生長在山谷、溪流之間,目只生長在西江兩岸,據說冬季采摘好,具有色綠、葉香、柔韌、防腐的特點,而且冬葉子性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降火的作用。
包蒸粽子怎么吃?
肇慶包餃子的吃法也很有特色。肇慶人通常把熱氣騰騰的包餃子從鍋里拿出來,把冬葉拆開,然后用筷子把包餃子的糯米綠豆層和餡拌勻。這時候只有品嘗了,才能體現包餃子的原味,香甜柔軟,讓人回味無窮。
另外一種吃法是將包蒸粽冬葉打開,用豬油煎至金黃,表皮香脆,直接食用,同樣味道不俗。
蒸粽子的歷史
肇慶裹蒸粽始于秦代,用于方便農民在田間勞作,用葉子裹米煮熟后可隨身攜帶作干糧,這是最早的裹蒸粽。另外一個說法是,秦漢征統嶺南時期,隨身攜帶可隨時食用的保鮮熟食。到了漢代,西江兩岸的居民已經有了春節包餃的習俗,是人們春節探親拜年必備的禮物。
據稱,包拯在古端州(今肇慶)因政績突出被調往京城,赴任之際,端州人用家中的糯米、綠豆,加上豬肉,做成一種形似鐵拳的食物,讓包拯在路上吃。所以,肇慶裹蒸粽,更像是包公鐵拳。